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,距内踝尖6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、尿路感染、下肢痛麻等。配阴陵泉、三阴交主治下肢重痛。
漏谷穴(脾经)lòuɡǔ
别名:太阴络穴
漏谷穴
取穴方法:
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,距内踝尖6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漏谷穴为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,在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,距内踝尖6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漏谷穴具有健脾、化湿、利气的功效,经常按摩漏谷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、运动系统疾病、尿路感染、精神方面的疾病有较好疗效,临床常用于治疗腹胀、肠鸣、小便不利、遗精、下肢痿痹等症。漏谷穴对食物有助消化、助吸收的作用,让营养不再流失,让吃下去的好东西能变成精华。
漏谷穴位描述
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,内踝尖上6寸,胫骨内侧面后缘。共2穴(按身体对称轴对称,左右各1穴)。
穴位解析:
1)漏谷。漏,漏落也。谷,五谷也、细小之物也。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。
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,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,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,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,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,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,故名。
2)足太阴络、太阴络。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,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,穴内气压亦较低,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,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,故为足太阴络。
漏谷穴意义: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。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。
运行规律: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。
功能作用:沉降脾经阴浊。
漏谷穴位的作用
①腹胀、肠鸣:②小便不利,遗精:③下肢痿痹。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、尿路感染、下肢痛麻等。配阴陵泉、三阴交主治下肢重痛。
主治疾病:
腹胀,肠鸣,小便不利,遗精,下肢痿痹。
〖人体穴位配伍〗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。
〖治法〗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,热则泻之。
〖生理解剖〗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,深层有屈趾长肌;有大隐静脉,肢后动、静脉;有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