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是以燃烧的艾绒在体表皮肤熏灼的一种治疗方法,在传统针灸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。现代医学也从多方面证实灸疗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,改善循环系统功能,调节神经功能, 促进与调整内分泌、呼吸、消化、生殖等系统功能的作用。灸法的种类很多,其中隔物灸因火力温和,具有艾灸和药物双重作用,患者易于接受,较直接灸法常用,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。
隔物灸,指施用灸法时,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(隔姜灸)、蒜片(隔蒜灸)、食盐末(隔盐灸)或药品制成的薄饼(附子饼灸等)上施灸的方法,又称隔药灸、间接灸。该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。隔物灸不仅有艾灸温经散寒、活血通脉、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,还兼具所选用药物的治疗作用,在临床上应用广泛。
在各种隔物灸中,尤以隔姜灸、复方隔物灸应用更为多见。隔姜灸的应用有悠久历史,《针灸大成》中描述隔姜灸云“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,搭于舌上穴中,然后灸之”。隔姜灸应用范围广,考虑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:
第一:取材方便,价廉,病人易于接受;
第二:大多疾病多因饮食不节,贪食寒凉,日久则损伤脾阳或体虚感受外邪所致,故用隔姜灸能起到较好的温经散寒、通络止痛作用。
现代中医不拘古方,不断扩展隔姜灸的应用范畴,在呼吸、消化、皮肤、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方面相关报道较多。复方隔物灸不仅在经络辨证取穴的基础上使用艾灸,更结合脏腑辨证应用相应的中药复方来共同治疗疾病,凸显中医特色,提高临床疗效。隔物灸结合了灸法与药物双重作用,又避免了瘢痕灸带给病人的恐惧心理,在使用上也较易掌握。
故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皮肤、儿、五官等各科疾病及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等各种证候中,简便、安全、经济。且不同部位可起到不同的作用,如在脐部隔物炙可以调节胃肠病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、过敏性疾病、提高免疫力;额炙可治疗慢性鼻病、头痛、色素病;颈炙可治疗颈椎病等。合理、正确的操作可以提高免疫力、改善血液循环,起到预防保健治病的目的。

评论